“聚光灯”下的中国两会,吸引世界目光。“十三五”开局之年,3200多名中外记者参加两会报道,其中外国记者超过千人,分别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234家媒体。两会平台让“中国声音”通过全球媒体的镜头和话筒传遍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开放和自信的中国。
充分开放——
中国的做法值得赞赏
无论是新闻发布会还是记者会,抑或是“部长通道”、代表团组开放日,外国记者针对热点话题频频发问,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肯尼亚无线传媒集团K24电视台新闻编辑卡洛琳·姆万基、赞比亚《每日邮报》网络版新闻编辑昌达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应中非新闻交流中心的邀请而来,在两会记者会上获得提问机会,当时兴奋得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介绍了。
尼日利亚最大报纸《太阳报》主编伊肯内·埃梅乌是近年来第一个在两会上提问的非洲记者,这让他到现在想起来还开心不已。他说,两会在中国的政治“日历”上是非常重要的大事,这从前来参与报道的媒体大军的数量上就可以略知一二。
坦桑尼亚《公民报》首席政治记者埃利亚斯说,在两会上看到不少来自西方国家和非洲的记者忙碌甚至争抢的身影,新闻发布会上尖锐的提问“显示出中国两会的开放程度很高”。
马拉维时代媒体集团高级经济记者金斯利·詹西是第二次来中国。他对中国两会的开放程度印象深刻。“外国记者同中国记者一样,有机会采访这样高级别的会议并获得提问机会。在会议的开放度方面,中国政府的做法值得赞赏。”
展现自信——
拉近政府与民众距离
韩国《中央日报》驻北京总局、特派记者申庚振说,真正参与到两会报道中,就会发现中国很民主。特别是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直接采访到不少代表委员,这让他对自己今后在北京的新闻报道工作充满信心。
相比去年,俄罗斯塔斯社记者阿列克谢认为自己今年收获更大,除了获得向大会发言人傅莹提问的机会,中国农业部部长也接受了他的采访。他说:“这对外国记者是极大鼓励。”
两会期间举行的多场新闻发布会释放了大量令人感兴趣的信息,外国记者还可以自由采访两会代表委员。南苏丹《今日报》记者玛丽·波尼·育古直言自己从两会的采访报道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找到了很多很好的话题”。
印度《人民力量报》高级记者泰克昌德·索纳瓦尼和孟加拉国《独立报》高级编辑帕尔文·艾哈迈德都对两会代表委员认真听会履职印象深刻,对中国政府真诚地回答民众和媒体的提问点赞,认为这展现了中国的“智慧与自信”。
乌干达《新愿景报》高级记者塔迪欧说,2015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共提交至少6000份议案提案,其中大多数都被采纳或予以落实,此次“部长通道”上部长们主动发声,让人印象深刻,也展示出中国政府的开放坦诚。利比里亚《侧影日报》主编弗里德里克·盖耶则从中感受到中国政府拉近与民众间距离的努力。
埃及中东通讯社驻京记者兰达感受到中国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越来越自由顺畅,许多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都得到了积极回应。
民主决策——
重视国家和人民利益
来中国前,詹西从西方媒体那里听说的中国是一个缺乏包容的国家,而今,他由衷地说:“中国之行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印象。”他真切感受到,中国两会与西方媒体所描述的并不完全一样。在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中,议会时常出现打架斗殴现象,各党派目标不一,难以切实合作。“中国的政治制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亲密无间的合作精神。”他说,代表委员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深知自己是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是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资深记者、政策分析家苏尔坦·哈里在中国南亚新闻交流中心的帮助下完成两会采访,他在为中国两会撰写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的民主制度不同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虽然有时会被误解,但符合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需要。中国两会也是观察中国立法和政治协商的最佳窗口,代表委员就经济、军事、外交等议题进行审议和讨论,努力达成中国前进的目标,这正是中国民主不可或缺的部分。
阿富汗国家广播电视台制片人巴希尔·艾哈迈德·萨米姆认为,两会代表委员在短时间内就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议题进行广泛探讨,畅所欲言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体现了民主开放、和谐高效的特点。
“中国让全世界的媒体参与两会报道,了解自身的政治结构、和平的外交政策及经济增长目标等,我之前从未有过这么棒的体验。”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制片人塔利布·侯赛因认为,两会代表委员涵盖范围广,这反映出中国决策的民主。
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阿列克谢·叶菲莫夫在人民大会堂亲眼见证了两会的开会情形:“与会者有时会有不同意见,在会上难免互相争论,但这种争论是正常的,是开诚布公的。他们互相尊重,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尼泊尔《加德满都邮报》编辑桑吉夫·吉利也有同样的感受:“两会上,代表委员积极表达人民的心声,为老百姓的利益奔走呼吁。”
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基里洛夫看到,解决问题不仅是中国政府的事情,普通民众的意见和建议也得到了重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主”。